言潘小说馆>奇幻>在三国种棵科技树 > 第 65 章 北上司隶
    洛阳皇宫

    “吾儿命苦......”空旷的大殿全无昔日的荣华,各种精美器具被扫荡一空。几日前还是大汉王朝最尊贵的母子,此时胆战心惊。

    新帝刘辩和太后何氏正战战兢兢的蜷缩在已经被西凉部队洗劫过的皇宫大殿里。因着前些日子经历了何将军之死,宦官被诛,被迫出逃等等事情,刘辩已经全无皇帝威严,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般只会躲避。何氏更是不堪。

    董卓此时没有空理会这对母子。西凉军只有八千左右来到洛阳,如果被京畿守军察觉,就算是他也不太好办。所以,他先用计唬住这些“朝廷命官”,然后抓紧时间控制朝廷和皇帝,掠夺城内财宝粮食,又策反最大威胁------并州刺史丁原的主簿吕布,将其诛杀兼并其部。等到那些蠢货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回天乏术了。

    那个司空刘弘就是个老匹夫,不足为虑。趁早逼他卸任,好掌握京畿军权......董卓一边享受着不费一兵一卒就的来的洛阳城,一边考虑着巩固自己的权势。

    而以然预料到自己未来的刘弘此时正在府里接见一个年轻人。

    “此时京都疲敝,必然要号召天下共讨之。”说话的正是时任黄门侍郎的荀攸,他没有说讨伐谁,但刘弘显然是明白的。“昔日虽有宦官专政之事,但陛下尚且可以掌控。如今宦官既亡,却......可见宦官至少忠心圣上。”以前都说宦官不好,现在宦官死完了,也没见得皇帝掌权啊?可见不是宦官的错,而是这些野心勃勃之辈的错。

    “为之奈何啊。”刘弘听了进去,可已经发生的又不能改变。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如今情况紧机,封疆大吏难保没有董卓之辈。”其实也有人动了招其他州牧来勤王的想法,可各州州牧心思难测,就怕把人招来了,京城是才出龙潭又进虎穴。刘弘也是知道的,所以荀攸提起这事他是不以为然的。他不相信这个荀家小辈能有什么好人选。

    但是也可一听。毕竟他也是没有退路了,如果荀攸有什么主意说不定能用呢!

    “攸曾在益州牧手下任职。”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益州牧南星为前中常侍张珪养子,少年英才,生而知之。其继养父之德,对先帝忠心耿耿。如陛下下诏,说不定......”曾经阻碍南星的身份,此时竟成了博得信任的东西。不知道远在益州的南星听到消息是什么心情呢?

    荀攸没有多言,只是将这个想法像种子一样种进刘弘的心里,然后就告辞离开了。他不能确定刘弘是否会下令南星前来,他已经做完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南星了。至于自己,他还要抓住更实际的事情。

    且说刘弘这边。因为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再加上以前张珪确实广结善缘,作为中常侍也算是忠心,在太后,先帝那里备受信任。以父度(duo,四声。揣摩之意)子,那南星应该也算忠诚。而且这位生而知之,名声远扬,与董卓这等蛮人不同。......说不定真的能将董卓清除。

    刘弘抱着这样的想法,秘密见了皇帝母子一面。晨曦间,他藏着一卷诏书从皇宫出来,找到了“了然”书舍。然后又在清晨的朝会上,主动请辞将司空之位让给了董卓。立在最后的荀攸敛目低眉,唇角微微勾起弧度。

    谁也不知道,此时的荀攸已经存了死志。

    董卓对京畿地区管控过严,南星在各地的人手都因为进几年的战乱被收回大半,现在就算是“了然”也很难把东西送出去。到益州时,以然是八月底了。

    紧跟其后的便是董卓废立新帝的消息。

    “呵,那些尸位素餐的家伙必然是不敢多言。”已经到益州的张珪在南星这里喝茶,听到消息后冷笑了一声,“怎么样?不是收到陛下,哦不,弘农王的诏书,去吗?”

    “嗯......”南星拿不准主意,私心里担忧荀攸的安危,但她不应该此时去洛阳。就算是拿着前皇帝的讨贼诏书,就算她现在能马上将董卓诛杀。最后的结果还不是被天下其他州盯着,交出胜利果实。如果不交,她就是下一个“董卓”被群起而攻之。

    张珪见南星这样,以为她是不愿与自己分享谋略,也识趣的告辞。在离开之前还淡淡的说,“有空去看看你母亲,她想你想的紧。”

    南星无可无不可的点点头,脑子显然不在这里。

    在吃过晚饭后,南星将所有谋士和最近负责练兵的武将都招了过来,连夜开会。张辽,赵云和贾龙是最先领命离开的,他们只需要整顿军队就好。甚至因为益州完整的供给系统,就连粮草他们都不用操心。

    接下来就是张机和张鲁,一个负责医疗,一个负责农业。打仗自然会有人受伤,更会死人,张仲景在听到可能会天下大乱的消息后就开始储备药物,加紧了对军医的培训,此时南星提出需求,他很快就能提供。再加上近几年,高温处理器具,酒精等消毒技术的推广和一些常用外用药的普及,张仲景相信医疗部门的同仁们即使在战场上也可以做到最好。

    而张鲁负责天文气象,也接手了一部分农业管理。从冬小麦的收获,到春耕的推广再到水利设施的维护,事无巨细的汇报给南星。益州本来就是汉朝的粮食产区,原本就是一年两种,有了优良的水利,加上豆子的生产,甚至可以算的上一年三收。就算是南星连续打十年的仗,张鲁也能保证不会饿死人。

    两人在汇报完,对以后的生产工作心中有数后就也先行离开了。